close

出處:天下雜誌 410期 2008/11

作者:李雪莉  

一直走在正常座標裡的女孩,

轉進當演員的岔路,面對置身孤島般的挫折混亂,

她才發現,放手跳出框框,反而能夠看見更美的風景。

張鈞甯 - 人生不該是一座孤島.jpg  

 

白晝漸漸褪去,華山藝文特區的中一館裡,燈火通明;《天下》記者正等著張鈞甯前來赴這場專訪邀約。

遲到了一會兒,她紅著臉連說了幾次「抱歉」,解釋前一個行程延長時間;然後立刻在簡陋昏暗的教室裡,一把捉起衣服換裝,簡單的T-shirt把她托襯得更年輕。

這位二十三歲就擔綱《白色巨塔》女主角而竄紅,接演《我在墾丁,天氣晴》,以《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》入圍四十四屆金馬獎女配角的張鈞甯,才二十六歲,已是受矚目的新生代演員。

但她給人的感覺很清新,一種好學生,獨有的清新。

 

張鈞甯的母親是童書創作家、台藝大講師,父親是台大教授。

她的求學路也十分順遂:景美女中、台北大學法律系、目前是中央大學產經法研究所三年級學生。

和張鈞甯深談她的成長歷程時,會有種很熟悉的共鳴,是一種台灣孩子特有的生命與學習經驗。

她是典型台灣升學體制下長大的孩子,那種拚了命,也達到老師要求的好學生。

小時候,數學老師在B4紙上出了密密麻麻的一百題,不少同學直接放棄,但她是一題題寫到半夜兩點;就讀景美女中時,因為身高夠高,被挑進儀隊,她雖然沒有強烈的興趣,卻因學姐要求練習而跟隨著,同學有些蹺練或退隊,無心插柳的張鈞甯反而被選為隊長。

 


活在框框和規範裡

張鈞甯直率、亳無虛矯地解釋,

「我不是很聰明、也沒太多想法,只是有個權威和規範在我心中,沒做到就良心不安。」

 

考聯考時,她和台北市多數的高中生一樣,進南陽街補習班,從早上八點待到晚十點。

其實她父母的教育哲學頗為自由,尊重孩子的選擇;張鈞甯的姐姐張瀛,從小喜歡美術,父母一樣尊重她就讀復興美工,之後又插班考進台大農業推廣系畢業,目前在英國進修美術設計。

但張鈞甯從小沒有明顯的興趣,加上本性害羞,不夠叛逆,規範一下來,沒太多懷疑就接受。

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,不知道將來要做什麼,鈞甯說她小時候常感覺到跟世界沒有連結,

「好像死掉也沒關係,沒什麼貢獻,世界多一個少一個我,也沒人知道。」

 

就像是活在一座孤島,她生存的方式,就得仰賴浮木(書本與課業)的搭載,從一個島嶼到另一個島嶼(升學)。

 

她謹慎地沿著社會規範,跟著那條升學的、傳統價值的路線走,不敢逾越。

踩在這條清晰的路上,她走得很好。

但自從她半腳踏進社會、當了演員,卻發現畫好的路線行不通了。

 

就以《白色巨塔》裡女主角關欣,那位大她十歲、受到愛人背叛、在現實與理想間掙扎的女醫師角色為例。張鈞甯第一次發現,原來劇本裡不會告訴妳,如何詮釋角色。

張鈞甯原本以為劇本就是答案,但戲一演,觀眾反應出來,她意識到,

「花再多時間背書、把劇本看完,不見得考得好、表現得好。」

她形容,這就像「大海裡沒有浮木可以捉,頓時失去方向。」

演完關欣像是被重挫了一回。

她會在台大PTT留言版上,看到觀眾對她演技不佳、口齒不清的批評。

她頭一次遭遇到這種挫折。

過去她太依賴學校、老師給她的框架與指引,但偉大的演員卻是看到空間而興奮、用力揮灑與詮釋。

她慢慢理解,角色的生命力要由演員來給予。

 

她O型、處女座硬梆梆、太在乎的性格,也讓她的演藝之路走來顛簸。

帶著她多年的經紀人林宗邦形容,過去的張鈞甯不懂得變通,對別人要求嚴格,常讓跟她合作的人很辛苦。

在演《我在墾丁,天氣晴》時,曾因為錯誤的影劇新聞,幾乎沒掉過淚的她,卻蹲坐在無人的空間裡,痛哭了好幾個小時。

演戲這個事業,不只要有演技、要與團隊合作、還要有很好的EQ;張鈞甯才意識到,台灣教育是如何把她教成一個孤單的、只會理性思考的個體。

提早進入社會,讓這位大女孩看到自己的侷限,想用各種方法激發潛能,讓自己更完整。

 


蛻變後的人生風景

她在演完《白色巨塔》後,才研一的她,曾報名參加《天下雜誌》舉辦的「傳播領袖營」,原因是營隊裡有來自各界的知名講師,她希望能吸收表演的能量。

她還記得那時自己一身輕裝、脂粉未施,和另外三位穿著西裝、套裝的大學生一起面試;被主考者問到「人生最大膽的一件事」,有人回答遊學或交換學生等,但她回答「高空彈跳」時,其他三人立刻轉頭看她。

結果,她被錄取,而且每天準時八點半上課。

 

她身旁的人的確看到這個大女孩的改變。

她變得柔軟、帶點感性,開始能夠包容生命的各種可能。

飾演《我在墾丁,天氣晴》女主角「雨不停」的角色時,為了揣摩她憂鬱和躁鬱的性格,她習慣尋求以往的方式──讀書。

她閱讀十幾本書相關的書籍、小說;她也請教朋友,試著理解患者內心的惶恐、不確定、自我否定、沒安全感。

漸漸地,她跳脫框架,開始越界、放開,甚至,當聽到別人對她在《白色巨塔》裡的批評,她也能心平氣和地回應,「是我的演技不夠成熟,關欣雖然不討喜,但是,我沒讓人理解關欣為何這樣抉擇,是我沒有救活她的角色。」

更大的蛻變是,她不再是個與世界沒有聯結的孤島。

她喜歡做公益,也認養蒙古小孩;不久前,她接到一封來自粉絲的信,那位女孩有輕微憂鬱,對生命沮喪,但卻因為《白色巨塔》認識鈞甯,知道她重視公益,粉絲也開始做公益,而且因此得到能量。

 

「那封信寫來時,正好是我工作的低潮,我會想,我真的沒有要靠這一行吃飯,為什麼要過得這麼不開心?但那封信讓我知道,原來我做的事情可以影響一個人這麼大,那是一種感動,」

張鈞甯發現,原來做的事情不只為了自己,還可以讓另一個人勇敢活下去。

 

演戲讓她發現未曾發現的潛能,也讓她在書本外,透過角色扮演、與人的互動,找回存在的感動、看到與世界聯結的可能。

因為勇於嘗試,她不再是那個在教育體系給定的座標上,不敢逾矩的女孩;儘管跳脫框框會帶來挫折與混亂,她卻意外欣賞更多美麗的風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月亮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